又一波疫情為經濟“轉正”帶來不確定性——
共性問題困擾中東歐國家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中東歐國家經濟普遍遭受重大損失,直至2020年第三季度才開始陸續回暖。目前,當地正在承受第二波疫情的衝擊,區域各國為應對疫情紛紛頒佈不同形式的封鎖措施。這些因素都為2021年經濟能否按預期“轉正”帶來不確定性。不過,總體來看,中東歐國家經濟已經出現向好態勢。
經濟總體“由陰轉陽”
中東歐共計有16個國家,包括11個歐盟成員國和5個歐元區國家,國情相對複雜。
從2020年第三季度開始,區域內國土面積較大的波蘭、捷克、匈牙利等國經濟增長開始帶頭由負轉正。
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,歐盟2020年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(GDP)環比增長12.1%。其中,斯洛文尼亞是中東歐國家中經濟數據表現最好的國家。
斯洛文尼亞工業基礎紮實,科技水平高,創新能力強,以出口外向型經濟為主,並以服務貿易業為重要支撐。2020年1月至9月,該國GDP同比下降6%;第三季度GDP雖同比下降2.9%,但與第二季度相比增長12.4%;2020年11月進出口實現雙增長,其中進口同比增長11.9%;消費信心指數12月有所回暖。
受疫情影響,匈牙利2020年前三季度GDP下降5.6%,對外貿易同比下降8.1%;1月至10月,工業產值同比下降8.2%,中央財政赤字同比增長352.6%。匈牙利財政部表示,第三季度經濟恢復增長主要得益於信息通信和金融服務業的提振,以及政府實施的住房建造補助計劃的推動,其中佔比最大的汽車製造、計算機、電子和光學產品製造實現增長。匈牙利相信,第二波疫情後經濟能夠迅速反彈,預計2021年GDP將增長3.5%。
歐盟預測,2020年捷克經濟將下降6.9%。根據捷克出口商協會評估,2020年捷克出口額將減少2700億克朗(約合117億美元),預計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才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。捷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,捷克財政赤字達到3674億克朗(約合160億美元),是自1993年以來財政狀況最糟糕的一年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(OECD)去年12月初預計,捷克經濟將緩慢復甦,並於2022年底達到危機前水平。
波蘭中央統計局的數據顯示,2020年第三季度該國GDP同比下降1.5%,第二季度則同比下降8.4%。2020年,波蘭GDP將萎縮3.5%,好於之前的預測,2021年GDP將增長3.1%。
儘管部分國家經濟數據在第三季度“由陰轉陽”,但中東歐國家經濟界普遍認為,其主要原因是疫情限制放鬆。同時,新冠疫苗問世為市場提振了信心。但是,受第二波疫情影響,中東歐國家經濟將不可避免地再次出現下滑,並且英國脱歐可能給中東歐市場帶來的消極影響也具有滯後性。多重因素疊加,中東歐經濟W形復甦可能會持續到2021年。
“區域共性”表現明顯
在疫情發生以前,中東歐國家經濟普遍高速增長,多數已達到歐盟平均水平。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多次表示,包括波蘭、匈牙利、捷克、斯洛伐克4國在內的維謝格拉德集團(V4)已成為歐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。
不過,自疫情發生至今,中東歐國家經濟受創嚴重,並且表現出以下幾個明顯的“區域共性”。
一是出口型經濟受衝擊明顯,結構調整不易。
中東歐國家經濟出口導向型、開放型經濟特徵明顯,與歐盟在經濟上高度關聯。這種對歐盟市場嚴重依賴的格局在疫情前尚未表現出明顯問題,直至歐盟單一市場同樣陷入困局後才凸顯出來。
二是中小企業損失巨大,恢復“元氣”不易。
相比於大型企業,中小企業相對脆弱。雖然中東歐國家尚未發佈權威數據,測算究竟有多少企業的經營活動遭受嚴重影響,但在很多國家、很多城市都能看到,不少小商店、小公司已經永久關閉。此外,部分從事貿易活動的中小企業雖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應變能力,但其中許多企業已經被一度中斷的國際供應鏈影響,陷入困境。
正如歐爾班所言,病毒不僅出現在人類身上,還在“攻擊經濟體”。中小企業為大多數匈牙利人提供工作崗位,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是重要任務。
目前,匈牙利政府已制定了包括免税、臨時税收減除和金融計劃等援助措施。捷克也按照優先次序,努力增加對中小企業的援助。
三是旅遊餐飲業受到的影響雖大,但後疫情時代更易恢復。
中東歐國家旅遊資源豐富,旅遊、餐飲等市場空間巨大。不過,旅遊與餐飲業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。受各國相繼頒佈的國家緊急狀態以及封鎖邊境、旅行禁令等影響,2020年國際遊客人數出現斷崖式下跌。
2020年1月至9月,匈牙利外國遊客過夜數同比下降72%,全國商業住宿場所營業額同比下降52%。捷克預計,2020年外國遊客消費下降77%,國內遊客消費下降26%。
雖然第二波疫情會導致統計數據更加“難看”,但中東歐各國普遍對2021年旅遊率先復甦有信心。多國從業人員表示,只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旅遊及餐飲業就很可能出現“報復式增長”,同時帶動直接就業大幅增加。捷克旅遊局已準備在疫情限制解除後啓動旅遊推廣活動。
經濟日報駐布達佩斯記者 翟朝輝